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是毛泽东同志对长征的精辟论述,长征途中铸就的长征精神更是影响深远。为纪念川陕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赓续红色血脉,弘扬红军精神,让当代青年大学生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2022年6月22日上午7时,成都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服务革命老区 建设健康中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来到了通江县王坪村,队伍由三名教官和成都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袁景副教授、徐刚教授、杨加明教授三名老师带领,将实践团37位同学分为四个团,开展了重走红军路的红色精神求索实践活动。
图一 实践团成员整装待发
图二 出发前合影
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是红四方面军总医院和战备物资囤积地,1933年7月,苦草坝特别区有一支由运输战士和“背二哥”百姓组成的战备物资运输队,他们把筹集到的粮食迅速运送到万源前线,并把子弹壳、坏枪坏炮运回兵工厂。在物资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他们常常运粮不吃粮,饿着肚子、爬山涉水、穿林涉险,在枪林弹雨中避过重重围堵,为革命前线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图三 行军途中相互帮助
图四 一路纵队开始行进
早上8点,实践团成员们身着红军服装,头戴红星帽,背起步枪,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行于重山环抱中,浮云笼山间,芳草抚衣过,然而道阻且长,同学们专注脚下而无暇顾及自然环境。湿滑泥泞的小道尽头被河流阻断,实践团面临红军路第一关——扎筏争渡。窄小的筏子如池塘浮萍漂荡在河面,长竹竿坚定它前进的方向,同学们严肃纪律,列队以待,在教官指挥带领下,整齐有素地登上筏子,顺利渡河,期间袁景老师带领同学们高唱《唱支山歌给党听》,歌声婉转悠扬又不失激昂,展现一片拳拳向党之心。
图五 首发部队过河中
图六 首先到达部队侦查和隐蔽
渡过第一关同学们也未得松懈,穿过平地的荆棘,跨过陡峭的山石,期间惊雷滚滚炸响山谷,为这次红色旅途奏响雄壮的交响乐。来到纪红索桥已是漫天飞雨,同学们牢记红军精神,高扬旗帜,担着病号,穿越弥漫的硝烟,冲破索桥封锁,尽管未经训练,行动却规范有素。
图七 全体成员完成渡河
图八 准备冲刺过索桥
团结奋斗——勇攀碑坡古道
在完成前两段路程之后,实践团来到了碑坡古道——古为文胜至沙溪要道,长约827米,最宽处仅1米,石板拾级铺设,共有石梯2060级,是旧时红四方面军后备物资储存的必经的一条崎岖狭窄的山路。在约1000米垂直坡度的碑破古道上,所有队友能否忍饥挨饿,通过团结协作寻碑坡密码,破敌军暗哨,为后续部队解除危机,顺利通过碑坡咽喉要道,需要大家团结奋斗、勇往直前......
如果没有历史点染,这条盘踞在崇山峻岭间的山路似乎稀松平常,上山下山不过一个小时。可当我们这群新时代青年人大雨磅礴中重走这段并不漫长的山路时,用双脚丈量这段泥泞交加、青苔斑驳的路途中,才感受到延展出这山路的时间掌纹,感受到其脉脉流动的红色精神。山路险要,四周青苍古木不语,曾经的场景只能在脑海里推演——百年前或许也有同我们一般大的孩子,蓑衣浸满雨水、物资压垮双肩,可头颅依旧高昂着,上山下坡,满怀激情和热烈,为革命、为解放与恶劣环境斗争。在这条红军路上,后继者充分体会到先驱者的不易,有的同学手被划破、有的因为淋雨发低烧、全体师生衣袜尽湿、甚至连鞋里都装满雨水,而我们深刻明白相比当年,这些不过九牛一毛,心中斗志更胜。
图九 过索桥后下起大雨
图十 大雨滂沱中行进于碑坡古道
摸着石碑的沟壑,踏着崎岖的山路,我们仿佛穿越到了那段峥嵘岁月,回到那段历史。历史给予民族的不仅是记忆,更是一种精神激励。在此次活动中,老师和同学们重温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感悟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无论是风雨还是惊雷,都抵挡不住大家前行的步伐。
图十一 即将完成路程前和教官合影
图十二 顺利到达摇旗庆祝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成医学子们将重整行装再出发,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文:廖雨、蒋璐遥、李欣露、王优涵
图:马千禧、冯欣艺、周钊华、唐洁、李梦迪
审核:袁景
上一条:马院院长张俊教授一行赴苍溪红军渡实践研修 下一条:服务革命老区、建设健康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三下乡”社会实践动员大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