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生学术道德素养,充分展示研究生科研成果,为成都医学院第四届研究生创新分论坛推荐参选人,10月19日下午15时许,马克思主义学院第四届研究生创新论坛开幕。
2023级硕士研究生杨俊东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第四届研究生创新论坛的主持人,对创新论坛的重要性和意义作了简要说明,并介绍了特邀参加并作为本次论坛指导专家的徐刚教授、马丽副教授和蒋丽副研究员,宣布马克思主义第四届研究生创新论坛开幕。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2023级全体硕士研究生、2021级部分硕士研究生列席本次创新论坛。
按照抽签顺序,首先由段金悦同学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法意蕴”作了汇报。她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在普遍性与特殊性、历史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四个维度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曾朝同学从梳理民本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结合从中国古代到新时代的中国的法治建设历史进程,论证了法治建设对民本思想的发展、确立、保障,并对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巩固人民的主体地位提出了建议。
贾欣欣同学分析的题目是《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探析》。她从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性入手,对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这一实践路径的意义,以及现阶段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论和现实层面的分析和评价,论述了如何在坚持这一实践路径中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
谢青青同学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域下乡村振兴路径探析为题,深入分析了乡村振兴目前面临的困境,从树立绿色发展方式,建设绿色乡村;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法制乡村;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贯彻系统原则,建设人与自然一体化乡村四个层面详细论证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如何引领乡村振兴。
张雪同学作了以《“第二个结合”的学理阐释:历史探析、首创意义、实践路径》为题的汇报发言。从“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发展进程和首创意义将其指导地位以及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充分论证了铸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辉煌作为“第二个结合”的实践路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崔若琳同学站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道家生态观”进行比较研究的角度,在两个结合的视域之下,以四个生动的道家生态观思想观点作为例子,论证了两者之间的契合度,从而进一步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陈奕同学以具有启发性的角度,通过介绍和分析成医马院的获奖思政情景剧《绽放在高原的格桑花——“最美医生”谭晓琴》,探讨了情景剧作为一种思政教育的载体,如何融入医学院校思政理论课,并对其融入过程中的价值意蕴、实现路径以及经验反思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杨彦霞同学回顾历史,立足现实,通过实地考察后,整理收集到的川陕苏区的红色标语素材,分析其起源、目的、历史地位,阐明了红色标语在革命战争年代的重要作用,并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探析了红色标语的当代价值。
八位同学以独特的视角,分别就自己的选题作了精彩的分享汇报,现场掌声此起彼伏。每位同学的发言结束后,三位专家老师都对每位同学的作品做出了专业而准确的点评,提出修改建议的同时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综合每位同学作品的质量及现场的表现进行了评议。最终谢青青和崔若琳同学获得本次创新论坛一等奖,将代表学院在学校创新论坛上与其他学院的研究生同台竞技。徐刚教授为二位同学颁奖并合影留念。其他参加的同学分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最后,各位专家老师与参与本次创新论坛的同学们合影留念,第四届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创新论坛圆满落下帷幕。(研究生科曾朝)
上一条:马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召开“深入学习国际形势与国内新安全格局”专题集体备课会 下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教学能力提升系列活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