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2017-11-09 17:58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浏览: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顾海良
 
 
    学习研究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主要从三个方面,谈一谈党的十八大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意义。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和体系
    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首先要清楚以下四个基本问题:一是党的十八大精神,体现于胡锦涛同志的报告之中。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学习十八大精神,最根本的是要认真学习好、研究好胡锦涛同志的报告。二是党的十八大精神,凝练于十八大的主题之中。党的十八大精神凝练于十八大主题之中,这一主题的要点在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精神状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三是党的十八大精神,突出地体现在五个主要的方面。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四是贯穿十八大精神的主线,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精神突出体现的五个主要的方面,系统展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线,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线深刻地贯穿于五个主要的方面。五个主要的方面,首先就是根本成就,讲的是最近五年、最近十年取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成就,突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其次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道路、理论、制度“三位一体”,这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指导思想和制度保障的总体概括;三是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思考和整体规划;四是基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再到基本要求的认识过程,生动地刻划了我们党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的认识和探讨。最后是党的领导核心,阐明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党。
    第一,党的十八大精神,体现于胡锦涛同志的报告之中。党的十八大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勾画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宏伟蓝图,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为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需要强调的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也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工作指明了方向。用代表大会工作报告的方式,实现执政党的新老交替、承上启下,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保持其路线方针政策接续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
    第二,党的十八大精神,凝炼于十八大的主题之中。党的十八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党的十八大的主题鲜明地回答了我们党举什么旗帜、保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的重大问题。这一主题有三个理论亮点。一是在指导思想上,把科学发展观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下来。这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旗帜上,鲜明地标示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成果。二是突出了精神状态的重要性: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我们在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在继续延伸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接续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党还将遇到之前从来没有遇到过的,甚至现在还难以预料到的矛盾、困难、问题,甚至是危机。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推进和繁荣我们的事业,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就成为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是保证我们事业前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所必需具有的精神状态。三是在前进目标上,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和“建成”中的一字之改,更为准确地表达了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总之,这一主题是对我们党所处的历史地位、承担的历史使命、面临的历史机遇的深刻认识和把握。
    第三,党的十八大精神,集中于五个主要方面。在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中,要着重领会以下五个主要方面的理论问题。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党的十八大报告先概括了过去五年工作的成就,而过去五年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了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到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接力探索”,最为形象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只是三十年,也不只是六十年,而且是我们党成立以来长期艰苦奋斗基础上形成的。这样,就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历史进程,追溯得更为长远。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实现的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时期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要永远铭记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成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还要深化,一定要讲清楚。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毛泽东思想不仅做了充分肯定,而且还进一步强调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这样的判断,是我们党对毛泽东思想作出的更为全面准确的评价。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深刻教训就是,在历史转折时期,对于执政党及其领袖历史地位的评价,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邓小平同志去世的时候,党中央对邓小平同志历史性功绩作了两个方面的评价:一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和科学对待毛泽东思想。今天,我们同样处在新的历史转折时期,更要正确地对待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特色的新概括。道路、理论体系、制度 “三位一体”的概括,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中逐渐完善发展起来的。“三位一体”的概括,对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中,要清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即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思想路线在当代中国的应用和体现。党的十八大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科学发展观作的新概括、新表述,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发展。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就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20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能不能回答什么是“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说“定型”并不是说不要发展;如果总是没有成熟的、定型的说法,就难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及其本质规定性。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要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在实践上,则要突出坚持和完善现行制度,不断推动制度创新。这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发展的根本的制度保证。。
    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要深刻理解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胡锦涛同志在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提出了“三个没有变”,即我国仍将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地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大国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在于我们立足于这个国情、适合于这个实际。凡是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事,迟早是要遭受挫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发展重要的总依据,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于这个最大的实际。这也告诫我们,我们发展的目标并不是定得越高越好,我们作出的允诺也不是越多越好。“好”,关键在于立足于、适合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这是我们多少年来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
在总布局的“五位一体”中,并不是说五个方面建设或五大要素同等地位或并立并行的。如马克思所说,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这是一种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在“五位一体”中,要牢牢抓好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这是理解“五位一体”时必须搞清楚的。
四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对这一“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概括为“八个必须”。这就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必须坚持和平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基本要求与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结为一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的探索。这五个“基本”,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和课程体系的主要构架。我们要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在阐述基本要求时,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我们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五是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上,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了三个问题。
    其一是准确理解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其二是全面把握关于党的建设八个方面要求。这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其三是深刻领会党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做到“五个必须”、“五个始终”。这就是: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二、领会“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和“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新内涵,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境界
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八大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到2020年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在确立以“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为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了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路。
    实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宗旨,着力点主要在于:一是明确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二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上,进一步加以规划、实施,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三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今后的改革也将是综合改革,这将是“立德树人”从“根本任务”上加以落实的关键所在。四是加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五是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进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六是提出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七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教师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关键。教师队伍建设状况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应该注重教书育人,更应该有“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这种责任感和荣誉感。
    学习党的十八大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和宗旨的论述,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建设结合起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的境界。其中,有五个问题值得我们探索。
    第一,关于“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问题。一是要领会“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主要标志和基本要求。二是要研究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主要标志是什么,要制定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现在到2020年的八年间,至少有三个阶段,2015年“十二五”规划完成为第一个阶段,之后到党的十九大召开是第二个阶段,再到2020-2021年是第三个阶段。在这些阶段,教育现代化如何逐一阶段地能够有所前进、有所发展,要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有措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也应该有阶段性的目标,如在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应该有阶段性目标。三是要认清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地位和作用。四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处理好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和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之间的关系,要把教育资源更多地向现在发展还比较滞后的地区、高校倾斜。五要统筹兼顾,处理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和一部分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第二,关于“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对教育工作的总要求,是达到全面建成小社会过程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要加强对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各级各类教育“满意度”的研究,要建立教育“满意指数”,进行阶段性“满意度”的测评。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办成大学生最满意、家长最满意、社会最满意的课程,应该有可测评的“满意指数”,这种测评对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有意义的。要认真研究如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与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如何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网络化的格局中,充分发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大学生成长成才对思想政治课的需求和需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评价的长效机制。
    第三,关于“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问题。突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重要意义及其现实针对性。立德树人在教育目标确定和培养过程中,在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在教育质量评价和检测中,在学校教育和家庭、社会教育网络化建设中如何切实得到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要落实和体现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之中,要实现两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第四,“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要融入青年之中,融入大学生当中,引导青年成长。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在这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程教师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第五,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问题。着力改革教育领域那些躲不开、绕不过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的根本要求。在教育规划纲要实施新阶段实现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教育改革统筹兼顾的必然要求。要根据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取向和新要求,着力提高教育改革发展统筹协调的能力、深化高校思政政治理论课建设综合改革的力度和能力。
    三、把握“三个自信”的新思想,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路径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一是建立在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之上。要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二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之上。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一百年时建立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了这种精神状态、这种理想信念,才能坚定“三个自信”。
    自信和自觉是联系在一起的。不自信肯定不能自觉,没有自觉肯定也不会自信。希望大学生能够坚持自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种自觉要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要有这种信念、这种信仰、这种信心。在坚定“三个自信”教育中,有自信而自觉、有自觉而更自信,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追求的目标。只有自觉、自信,才能达到自强,才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中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
    “三个自信”的教育教学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很多方面。从教学的基本规律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落实好“四教”,即教材、教法、教点、教师。在这四个基本要素中,教材的修订要增强“三个自信”的内容,要从“三个自信”的高度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材体系;教法要突出“三个自信”同提高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和自强的结合;教点不只是直接教学的课堂,还有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的场所,都应该在增强“三个自信”上产生合力;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关键,也是增强“三个自信”的关键。“四教”合在一起,为“三个自信”的教学多做贡献,增强“三个自信”教育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推动力。要以“三个自信”来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观念和路径。
一是从五年的成就和十年的总结中,深化坚定“三个自信”的现实根据。对五年成就总结和十年工作总结,是“三个自信”的现实根据。因为这个五年和十年是当代大学生成长经历的时期,这个五年和十年变化成就,更容易使大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学生的实际经历和实践能证实坚定“三个自信”的重要新。我们应该对学生讲好、讲深、讲透五年改革开放的成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十年总结,深化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认识的现实根据。
    二是从改革开放30年历程的回顾中,把握坚定“三个自信”的社会基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生的社会变迁,已经确立为当代中国的社会基础。对我们教师来讲,三十年或许并不遥远,因为我们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对这个过程是清楚的,但是青年大学生并不一定清楚,需要我们说清楚。在中国道路上,不能走封闭僵化的歧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怎么从三十年改革的不平凡历程中,使学生更加坚定“三个自信”,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大任务。
    三是从中国共产党90年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接力探索中,确立坚定“三个自信”的历史依据。党的十八大对“接力探索”的论述表明,现在我们确定的道路、理论和制度是中国社会90年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必然结果。要破除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造成的盲目的“崇洋”、“恐洋”、“唯洋”的观念和心态。在当代中国,只有坚持和拓展这条道路,坚持和丰富这个理论,巩固和完善这个制度,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中,认识坚定“三个自信”的理论根基。理论自信应该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始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上,我们不仅要做到自信,还要做到自觉,做到自觉基础上的自信、自信基础上的自觉。
    五是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制度的比较中,开阔坚定“三个自信”的理论视野。在当今国际经济政治格局中,怎么通过不同的经济政治制度的比较来开阔我们对走自己的道路、坚持自己的理论、发展自己制度的自信,树立起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信力和自豪感。应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丰富,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视野的拓展,把这一点凸显出来。
    六是从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急剧变化中,认清坚定“三个自信”的时代特征。我们要从新的角度、新的高度来理解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应该以这样的心胸和气魄来做这件事情。国外一些学者、一些政治家在同我们的交往中,非常热衷于同我们探讨当今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的道路怎么走、中国的理论是什么样的、中国的制度应该怎么样完善和发展等问题。拓展“三个自信”理解的国际视域和世界眼光,对于坚定“三个自信”意义非凡。
    七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的理解中,增强坚定“三个自信”的责任意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现在的大学生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现在的大学生更将是主要的力量。在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教育中,一定能增强他们对“三个自信”的责任意识。
    八是从大学生自身成长的体验中,领会坚定“三个自信”的内在需要。要让大学生感受到“三个自信”是他们自身成长成才需要的东西。要使他们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正确的,他们的光明前途基于走好这条道路之中,他们未来的发展就寄托于这个道路不断发展之中。同样,这个制度对他们成长也是有益的,成为这个制度的建设者和拥护者,也为他们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要使他们信服这个理论,认识到这个理论对指导他们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事业发展中成就自己的价值观。
    以“三个自信”来丰富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建设水平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1] 本文是根据顾海良2012年12月24日在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讲话的部分内容整理而成的。

 

上一条:教育部组织高校创新思政教育形式——思政课更活 获得感更多 下一条:温州大学瓯江学院试水“班级企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