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筑牢理想信念根基,践行医者仁心,2025年7月2日至6日,成都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红医砺丹心·通江绘新卷”社会实践团赴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开展了以“铭记抗战历史、共筑复兴伟业”为主题的“三下乡”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实践。实践团由来自全校各专业本科生和马院2024级研究生两支队伍共60人组成。师生们深入革命老区,通过红色研学、医疗实践、文艺汇演、理论宣讲、非遗传承、乡村振兴调研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在通江期间,实践团受到当地有关部门的热情接待和大力支持,通江县人民政府为实践团精心安排了专题座谈会,有关单位负责人系统介绍了通江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核心区的光荣历史,以及新时代老区在红色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示范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其间,通江县副县长蒋道成同志专程赶来看望实践团师生,和同学们进行了亲切交流。
实践期间,在通江县的大力支持下,依托通江丰富的红色资源,实践团开展了多场形式多样、内容深刻的红色研学活动。第一站参观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在军史陈列馆、作战室等场所,师生们重温红军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在“将帅风采”展厅,深切感悟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
实践第三天,实践团前往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瞻仰、敬献鲜花,聆听八旬守陵人王建刚讲述三代守护忠魂的感人事迹和红军战士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用血肉之躯守护根据地、救治伤员的故事。在总医院旧址纪念馆,锈迹斑斑的手术台、简陋的草药柜,无声诉说着红军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初心,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受触动。在王坪营地开展的“1933年—重回空山战役”情景教学中,更使同学们身临其境地体悟革命信念的磅礴伟力。
青年教师周鹭博士在红军烈士纪念墙前,给全体成员上了一堂题为《根植巴山血脉相连:通江抗战中的群众路线丰碑》的现场思政实践教学课,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川陕苏区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史实,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深刻体会到“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力量,激发传承红色基因、矢志报国的内生动力。
整个参观让实践团的同学们深受鼓舞,思想得到深刻洗礼,他们结合参观开展“微课堂”讨论,探讨革命精神对当代医者的启迪。作为新时代的医学生,同学们纷纷表示,既要铭记历史,以革命先烈的精神为指引,坚定理想信念;更要立足专业,将这份“担当”融入未来的行医之路,用知识与技能守护生命,让红色基因在白衣执甲中代代相传。
为回馈通江人民的支持与厚爱,实践第二天,实践团在通江县涪阳镇面向当地高中生和初中生,以“铭记抗战历史,共筑复兴大业”为题,把文艺汇演、理论宣讲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呈现了一场精彩的主题活动。舞台剧《仁心耀古今》以艺术形式诠释医者大爱,心肺复苏术现场演示普及急救知识,活动巧妙寓思政教育于情感化表达与实在服务中,有效深化了中学生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并自然融入了健康中国主题,成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教学一体化链条中情理交融、激发担当的重要一环。
在川陕苏区王坪综合实践教育营地,实践团成员们俯下身来,“大手牵小手”,为南充市仪陇县南图实验学校、金城实验幼儿园的孩子们传授基础的急救技能。这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理念在幼小心田的启蒙播种,精准对接儿童认知特点,将健康中国战略深植于生命教育之初,体现了“向下扎根、守护未来”的末端育人设计。
在4名马院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分赴通江县人民医院和中医医院开展实践活动。医学生们从不同维度感受到了医学的温度与深度,也对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有了更鲜活的认知:两路实践虽侧重不同,但都指向医学的核心——以患者为中心。现代医学的精准与中医的整体调理,共同构成了守护健康的多元力量,也让医学生们对未来的职业方向有了更立体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基层医疗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基石作用,更坚定了服务人民健康的信念,让同学们收获满满……傍晚,在红军广场,实践团为当地群众提供血压测量、艾灸治疗、健康咨询等多项服务,以实际行动诠释红医精神,在服务中深化了对医者仁心的理解与认同。
7月5日,实践团参观考察了通江非遗文化剪纸、蜀绣文化传习中心和中国通江银耳博物馆。在巴山剪纸传承中心、蜀绣文化传习中心,同学们惊叹于融合传统技艺与红色记忆的精妙作品,通过眼观、耳闻、手作,沉浸式体悟剪纸、刺绣等非遗技艺背后蕴含的乡土智慧与匠心。在通江银耳博物馆,系统了解省级非遗“通江银耳生产传统技艺”及其承载的生态智慧与乡土文化,深入感知通江银耳文化等特色乡土资源的独特魅力与时代价值。大家深切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瑰宝,凝聚着民族的智慧与精神血脉,更是赋能乡村振兴、激活乡土活力的重要源泉。
实践团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聚焦通江特色资源与发展需求,围绕当地红色资源保护挖掘、农民数字素养提升、通江银耳非遗产业发展三个方向精心设计三份不同主题问卷,团队成员们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广泛收集民情民意,面对老年群体,同学们进行一对一讲解和辅助填写。通过严谨的问卷调研与实地走访,同学们深化了国情认知、锤炼了实干本领,希望为地方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和科学决策参考。
实践归来,实践团将整理调研成果、制作纪录片,并计划举办“红色通江青年说”主题演讲会,深化实践成果。带队教师袁景表示:“此次活动将思政教育、医学专业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在引导青年医学生精进医术的同时,传承了‘红医精神’,这场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堂关于使命与传承的思政大课。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我们将紧密围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径,继续行走在立德树人的道路上,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中照亮健康中国新征程。”
据悉,“红医砺丹心·通江绘新卷”大学生社会实践团深耕通江革命老区,以成都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1+3+5+6+8”五维实践教育模式为支撑,构建起立体化育人体系。依托1个国家级精品项目(成都医学院和川陕苏区纪念馆联合申报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里的思政课”)筑牢育人根基和1个国家级社会实践指导老师(指导老师袁景副教授荣获2023年团中央表彰的社会实践全国优秀个人、四川省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分别荣获3次省级+市级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在通江建立了5个校地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含硕士研究生实践教育基地1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个、红色文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个)织密育人网络;实施6大特色社会实践板块(考察学习、产业助农、理论宣讲、医疗服务、教学调研、非遗传承)多维发力,将专业实践与老区发展深度融合;团队以八年坚守淬炼青春担当,用持之以恒的初心在革命老区——通江实践,书写红医精神传承与乡村振兴赋能的时代答卷,彰显新时代青年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自觉与责任担当。未来,实践团将持续深化“铭记抗战历史、共筑复兴伟业”主题,围绕“红色传承、健康惠民、乡村振兴、非遗传承”为主线,“为国育才为党育人”,让这堂行走的大思政课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在新征程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筑牢祖国复兴伟业。
(文/袁景、周鹭、李秋樵 初审/张俊 编辑/刁穗 终审/彭云)
下一条:薪火传承非遗韵,银耳助力振兴路 ——成都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实践团探寻通江乡村振兴密码
【关闭】